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>信息门户(校内)
X
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!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悦读 > 正文

悦读

路遥笔下的黄土情深

文章来源: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:韦金莹 图片:韦金莹 校对:韦春艳 审核:王毅 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06日 点击数:
图片 韦金莹 校对 韦春艳
审核 王毅 终审

记忆中七月的黄土高原像一块被烈日烘烤的巨硕陶坯,龟裂的土地蒸腾着氤氲的地气,远处传来的信天游在沟壑间飘荡。在那个连风都带着泥土颗粒的午后,我翻开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扉页上那句“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”让指尖莫名发烫。

“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,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,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,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。”路遥笔下的这个双水村,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缩影。当孙少平“穿着单薄的衣裳,端着粗瓷碗,在雨雪中排着长队”等待那份“非洲面”糊糊时,一个时代的贫瘠与坚韧便在这细密的雨雪中徐徐展开。

书中那些关于饥饿的叙述本该令人窒息,却被路遥谱写成了一曲生命的壮歌。“他蹲在房檐下,一边往嘴里扒拉饭,一边悄悄地流泪。”这是孙少平在读完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后的痛哭。不是为肉体的饥饿,而是为精神的觉醒。这种在苦难中依然追求精神的坚韧,给困在舒适区里的我带来灵魂的震颤。

路遥笔下的世界太真实了——当我们挑剔外卖口味时,孙少平正‘把黑面馍掰成小块,泡进菜汤里,小心翼翼地吃着’;当我们抱怨通勤拥挤时,孙少安则‘天不亮就起床,摸着黑把粪筐挎在肩上,沿着公路拾粪’—— 这种鲜明的对比,更让人读懂那个时代的艰辛与坚守。“‘他扶起犁铧,继续在这块土地上耕耘。这就是他的命运,他的世界。’这句话道出了‘家国’之于普通人最本真的含义:不是宏大的概念,而是脚下需用汗水浇灌的土地。

“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。”孙少安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。从“在暴雨来临前抢收庄稼,汗水混着雨水浸透粗布衫”,到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建起砖窑,“不是为了发财,而是要向世界证明:咱农民也能活出个样子来”。这些劳作场景带来了奇妙的净化效果,让人在物质丰裕的今天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。

我永远忘不了那段关于“分家”的描写。“孙少安蹲在墙角,双手抱住头,泪水从指缝里淌下来。”这个硬汉的哭泣,不仅是为即将与父母分灶吃饭的伤感,更是对家族责任与个人命运最深刻的体认。“他就是在地里刨挖一辈子,也不能让一家人饿着。”这种对土地的执念,是中国农民最深沉的情感——不是征服自然,而是顺应天时,用汗水向土地索取生存的尊严。

“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,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;关键在于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。”在昏暗的煤油灯下,孙少平“趴在麦秸垛上读书,煤油灯熏黑了他的鼻孔,但照亮了他的内心”。这些阅读的瞬间,让一个农村青年的精神世界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破土而出。

书中对劳动的赞美穿透纸背:“他光着膀子,抡起镢头,让汗水尽情地流淌。在这种时候,他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。”路遥用文字建造的这个充满汗水和希望的世界里,读者能触摸到锄头刨进黄土时的坚实触感,闻到新翻的泥土在阳光下散发出的腥香,感受到扁担压在肩上的火辣辣的疼痛。

“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,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。”孙少平这样理解生命。而路遥用百万字完成了同样的使命——他将一个正在巨变的时代镌刻在书页中:这里有“公社大灶上飘出的玉米糊糊的香气”,有“生产队钟声敲响时村民的匆忙脚步”,更有“包产到户后第一季庄稼丰收时,老农跪在田埂上捧起泥土时的颤抖”。

最动人的是田晓霞对孙少平说的那句话:“不要见怪,不要见外。田。”这短短九个字,包含了一个知识女性对劳动者最平等的尊重。而当她在洪水中为救儿童牺牲时,日记本上那句‘我时时想念我亲爱的小伙子’成为了永恒 —— 这份跨越知识女性与农村青年阶层的爱情,本身就是对‘平凡世界’最不平凡的注解。

“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,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?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,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。”

合上书页,黄土的厚重依然压在心头。在这个被钢筋水泥包围的时代,《平凡的世界》让我懂得:所谓家国,就是孙少安砖窑里燃起的第一缕炊烟,是孙少平煤矿井下擦去汗水后的一抹微笑,是田福堂在改革浪潮中的迷茫与坚守。这黄土地上的每一个人,都在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——家国不在远方,就在我们汗水滴落的这片土地上。(编辑/宁健婷)

[打印文章] [添加收藏]